邓小平的五个特殊同学

凯尊汽车俱乐部电话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凯尊汽车俱乐部电话 > 新闻动态 > 邓小平的五个特殊同学
邓小平的五个特殊同学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4:15    点击次数:97

▲1921年3月,邓小平(右)和他的叔父、同学邓绍圣在法国合影

邓小平的几个大学同学

作者|李曙新

原载|《福建党史月刊》

刊期|1997年第11期

1926年1月,邓小平从法国来到苏联,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的学员。在他的同学中,有一些与他有着特殊的关系。

结为伉俪的张锡瑗

张锡瑗是河北房山县(今北京房山区)人,生于1907年,18岁时在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她比邓小平小两岁,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,和邓小平虽不在同一个班,相互却很熟悉,彼此印象也很好。

1926年底邓小平回国,在陕西国民军中做政治工作。张锡瑗于1927年上半年回国,在河北保定领导铁路工人罢工运动。大革命失败后,两人都来到党中央所在地武汉,不久又先后随党中央迁到上海,邓小平任党中央秘书长,张锡瑗在秘书处工作。两人早就互相了解,因此很快就建立了恋爱关系。

1928年新年过后,在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饭馆,两人举行了婚礼,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和工作人员30多人,包括周恩来夫妇、李维汉、王若飞等都参加了婚礼。

▲电影《邓小平1928》中的邓小平和张锡瑗(剧照)

婚后,他俩与周恩来、邓颖超夫妇同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幢房子里,周恩来夫妇住楼上,邓小平夫妇住楼下。一年半后,邓小平奉命前往广西,领导了著名的百色、龙州起义,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。他曾于1930年1月回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,当时张锡瑗正住院生孩子,万万没有料到,她竟然因难产得了产褥病,几天后便去世了。生下的一个女孩也夭折了。

26岁的邓小平遭受这一不幸打击,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。

认识张锡瑗的老同志说起她时,都异口同声地称她是一个性情温和可爱、长相非常漂亮的姑娘,说一口北京话,和邓小平的感情非常好。邓小平后来也曾深情地回忆说:“张锡瑗是少有的漂亮。”

成为连襟的徐冰

张锡瑗姐妹三人。大妹妹叫张锡瑞,和她一起参加革命,一起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,归国后在天津牺牲。小妹妹叫张晓梅,比张锡瑗小三岁,邓小平和张锡瑗结婚后,把她接到上海,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安排在党中央职工部工作。

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有一个叫徐冰的同班同学,当时也在邓小平领导下的党中央秘书处工作。徐冰是河北人,比邓小平大一岁,他俩都是先在西欧勤工俭学(邓小平在法国,徐冰在德国)并且入党,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的。由于两人已经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,因此被学校安排在著名的第七班即“理论班”,成为同窗好友。

邓小平热心地给老同学做媒,把自己的小姨子张晓梅介绍给徐冰。不久,徐冰和张晓梅在上海结婚,邓小平和这位同学加下属成了连襟。张锡瑗逝世后,徐冰夫妇一直同邓小平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往来。

解放后,徐冰任统战部副部长,后任部长。张晓梅任北京市妇联主任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徐冰夫妇均受到严厉批判和残酷折磨,双双被迫害致死。

落难起用的王稼祥

1931年8月,邓小平由上海来到中央苏区,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、会昌中心县委书记、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。1933年初,他因不赞成王明的“左”倾路线,拥护已遭受排挤的毛泽东的正确领导,被“左”倾领导撤职并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,下放到边远县。这就是他一生中具有传奇色彩的“三落三起”的第一“落”。

邓小平受批判的事,被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知道了。王稼祥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的学员。在莫斯科留学时,他就知道邓小平精明能干、才华出众。他想,把这么一个能力很强的干部下放,岂不是浪费人才吗?当时,王稼祥腹部有严重弹伤,总政治部工作基本由副主任贺昌一人承担,总政治部秘书长杨尚昆已到三军团担任政委,于是王稼祥想把邓小平要来担任代理秘书长。

可是,当他给中央有关领导打电话提议时,对方却说:“邓小平一贯反对中央的进攻路线,又不接受批评,拒绝检查,还要考察一段时间再说。”于是,王稼祥直接给中央临时总负责博古打电话:“我提议邓小平到总政治部担任代理秘书长。我急等着他来工作。你看我负伤有病,杨尚昆去前方了,总政已经空了,你要是不同意他来,我也没法干了。”王稼祥的口气如此强硬,博古只好答应和中央组织局长李维汉研究研究,最后,同意邓小平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。

为了充分发挥邓小平的才能,王稼祥又安排他当总政治部机关报《红星报》的主编。由于有这个职务,邓小平才得以参加长征。而另几个和邓小平一起受批判的红军干部毛泽覃、古柏等,则在红军主力长征后,被“左”倾领导留在原地打游击,后来都牺牲了。

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,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,王稼祥为书记处书记,邓小平成了王稼祥的领导。不过,邓小平对于在他落难时起用过他的王稼祥,一直非常敬重。

雪里送炭的傅钟

邓小平和傅钟都是四川人,1920年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,1926年1月又一起从法国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,分在一个班。傅钟比邓小平大四岁,担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,邓小平是班党小组长。

回国以后,傅钟去了鄂豫皖根据地,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委,后随四方面军西征。1935年6月,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。在两军的会师庆祝会上,邓小平又见到了已是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老同学傅钟。

刚刚翻过雪山的邓小平告诉傅钟,在过雪山之前,他的马死了,过雪山时,别人可以拽着马尾巴前行,而他却真正是一步一步爬过来的。傅钟一听,说:“要过草地了,没有马怎么行呢?我送给你一匹。”傅钟不但给他送了一匹马,还给他送了一件狐皮大衣和一包牛肉干。有了这三样东西,衣、食、行全解决了,对邓小平来说,真是雪中送炭。

后来,邓小平就是骑着傅钟送给他的这匹马,穿着傅钟送给他的狐皮大衣,走完了长征的后半程。在以后频繁的战斗中,邓小平几次中弹却没有受伤,但狐皮大衣被打了几个洞,使他感到非常可惜。

邓小平后来回忆说:“过了雪山后,傅钟送给我三件宝,可真是顶了大事呀!”

新中国成立以后,傅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,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分道扬镳的蒋经国

蒋经国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的学员,而且是这一期里年龄最小的学员,入校的时候才15岁。据蒋经国回忆,编班以后,和他同位的是云泽,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乌兰夫。

邓小平和蒋经国不同班,却因为都是小个子而有缘相识,只要是全校性的集体活动,排队时他们两人总是站在最前面第一排。蒋经国有时候随着邓小平、傅钟、任卓宣等大同学一起散步。邓小平爽朗,傅钟老成,任卓宣刻板。但是,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:每人脖子上都围着一条蓝色的大围巾。有一次,蒋经国忍不住问邓小平:“你们干吗老爱围着一条大围脖呀?”

“哈!这可是我们的骄傲哩。”邓小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讲起来说,“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,为了想办法赚一点钱维持生活,我们就去当清洁工,这个职业工资高,干一天就能赚到一个星期的开销哩。法国的清洁工人都围着这么一条蓝围巾,所以我们也都学着围上,表示我们是‘普罗’噢。”“普罗”是法语“无产阶级”的意思,他们以无产阶级的一员而自豪。

尽管蒋经国在苏联也加入了共产党,但在回国以后,就又回到了其父的怀抱,从此与邓小平等同学分道扬镳,走上了相反的政治道路。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,这两个当年留学时的老同学,一个成了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,一个成了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“总统”。



上一篇:洪晃晒京郊豪华院子,爱马仕摆拍显低调,百平空地生活惬意
下一篇:业绩变脸触发ST风险,8倍大牛股3天腰斩

Powered by 凯尊汽车俱乐部电话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